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4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
[目的]为华鳈饲料开发及其鱼肉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国标规定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30尾华鳈的可食部分含量与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并对其肌肉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华鳈可食部分含有率为61.38%±2.42%;肌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7.26%±0.39%、18.47%±0.65%、2.96%±0.32%和1.14%±0.29%。肌肉鲜样中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为18.06%,肌肉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57.03,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2.13,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含量为7.21%;肌肉中主要含有14种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为21.14%,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含量为5.63%,DHA与花生四烯酸(ARA)的比值为1.00。肌肉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结论]华鳈肌肉具有较佳的食用口感、较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92.
首先利用鱼类线粒体CO Ⅰ基因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扩增测序获得了细鳞鲴CO Ⅰ基因1 551 bp序列全长.然后利用CO Ⅰ基因部分序列标记对千岛湖汾口(FK)、姜家镇(JJZ)、富文(FW)以及临岐(LQ)4个细鳞鲴群体84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群体中共检测到4种不同单倍型....  相似文献   
93.
[目的]对川鲶、细鳞斜颌鲴、丁鱼岁3种优质淡水养殖鱼类的含肉率、肥满度及肌肉的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为其推广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对3种优质淡水鱼类的营养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3种鱼类的含肉率大小依次为:川鲶(68.47%)〉细鳞斜颌鲴(67.12%)〉丁鱼岁(64.04%),川鲶与丁鱼岁含肉率差异显著(P〈0.05);肥满度大小依次为:丁鱼岁(2.33)〉细鳞斜颌鲴(1.56)〉川鲶(0.86)。川鲶、细鳞斜颌鲴、丁鱼岁的蛋白质含量(占鲜样)分别为17.49%、17.56%、17.19%;脂肪含量(占鲜样)分别为4.63%、1.97%、1.69%。[结论]3种鱼含肉率比大宗养殖淡水鱼类的含肉率高,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综合评价川鲶、细鳞斜颌鲴、丁鱼岁的营养价值较高,有较好的经济性状和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94.
对夏秋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海域的小黄鱼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季节,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主要出现在大沙、江外、吕四和沙外渔场,夏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长江口和江外渔场交界处的31°30′N、125°00′E海域,秋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大沙和沙外渔场交界处的32°30′N、125°00′E海域。2个季节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以浮游甲壳动物、浮游幼体以及毛颚类动物为主。浮游动物有2个密集分布区:一个在近岸一侧123°00′E经度线附近,夏季呈南北方向分布,秋季呈西北-东南走向;另一个在32°00′N、125°00′E附近海域。从夏季到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有了较大的更替,优势种的范围更加扩大;夏季占绝对优势的中华哲水蚤到秋季已经不在优势种之列。夏秋季小黄鱼主要分布区与浮游动物的高密度分布区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夏季小黄鱼和其他浮游食性鱼类的强烈的摄食影响可能造成了秋季浮游动物丰度的急剧下降。小黄鱼主要分布区内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其食物选择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灭活菌苗免疫的中华倒刺鲃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为免疫原,平均体重(100±25)g的健康中华倒刺鲃为实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0.2mL浓度为1.0×108CFU/mL的免疫原,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单次注射0、1、2、4、7、14、21、28、35d后随机从两组各取6尾实验鱼,尾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的血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吞噬活性、抗体效价和蛋白质含量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第35天活菌攻毒。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AS)可诱导中华倒刺鲃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加,并引起各种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变化,提高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血清中总蛋白及球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也具有免疫功能,灭活茵苗的相对免疫保护力达65.21%。免疫早期(第1周)主要是红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迅速提高,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第4天达峰值;随后则是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第21天淋巴细胞、抗体效价及球蛋白达峰值。可见灭活菌苗通过促进中华倒刺鲃血细胞增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产生特异性抗体等方式提高免疫保护力;免疫早期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之后特异性免疫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
选取体质良好、活力强的大海马(Hippocampus kuda Bleeker),体重(3.075 g±0.16 g)、体全长(11.55 cm±0.31cm)。设置18℃、23℃、28 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CT组:自然变温),每组3个重复,实验周期28 d。结果显示,大海马在23℃时生长速率最快,摄食活跃;28℃大海马反应最迅速(5.8 s±0.74 s),摄食量最大(153.92 g±10.33 g),活动频繁,泳速大;而18℃和自然变温条件下对食物的反应不敏感,多缠绕在附着物上,摄食时呈聚集式分布;23℃和28℃时,相对活跃,会主动游向饵料摄食,摄食效率较高。综上所述,温度的改变对大海马的生长速率及摄食行为均有一定影响;在适宜温度下,大海马的活力大,摄食量多,生长速率相对较快。本研究旨在为大海马饵料开发和养殖环境优化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97.
太湖似刺鳊鮈染色体组型分析及细胞核DNA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PHA、秋水仙素碱腹腔或背部肌肉注射,活体培养法,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运用Micromeasure version 3.3染色体分析软件和Photoshop 7.0对似刺鳊鮈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同时,取似刺鳊鮈血细胞、尾鳍、鳃、肌肉、性腺和肝脏为材料,以鸡血细胞为DNA标准(2.50pg/2c),使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似刺鳊鮈细胞核DNA含量。结果显示:染色体众数2n=50,染色体大小的绝对值为0.86~2.32µm,平均长度为1.63µm,未观察到次缢痕及异配型染色体,亦未发现有随体,核型公式为18m+20sm+8st+4t,NF=88。6个组织细胞核DNA含量分别为:尾鳍3.779 pg/2c,鳃4.007 pg/2c,肌肉3.819 pg/2c,性腺(卵巢4.242 pg/2c、精巢1.842 pg/2c),肝脏3.905 pg/2c。尾鳍、鳃、肌肉和肝脏的细胞核DNA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都极显著高于血细胞DNA含量(p<0.01);卵巢细胞核DNA含量约为精巢的2倍。  相似文献   
98.
报道了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繁殖生物学的初步调查研究。细鳞鲴雌雄个体在繁殖季节的显著特征是有无“珠星”。繁殖季节雄雌性比为1.55:1,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繁殖群体主要由2、3龄组成。细鳞鲴的绝对繁殖力F为8247粒至157899粒,平均78629.3粒。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为 95-487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894-5110粒,平均相对繁殖力FW为225.8 ±58.32粒、FL为 2738.4±135.53 粒。其绝对繁殖力F随体长(L)、体重(W)、空壳重(W0)、性腺重(Wx)的增加而增加,对相对繁殖力FL和FW影响较大的分别是性腺重(Wx)和性成熟系数GSI。  相似文献   
99.
【目的】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是以腐殖质、有机碎屑为饵料,兼食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的淡水经济鱼类,是浙江省自然水域鱼类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之一。了解人工繁育对黄尾鲴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可为自然水域黄尾鲴的增殖放流策略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对浙江长兴、八里店、双浦和湖南醴陵 4个黄尾鲴养殖群体的线粒体 DNA(mtDNA)D-loop 序列进行 PCR 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研究 4 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黄尾鲴线粒体 D-loop 序列长度为 1 038~1 093 bp,碱基 A+T 含量(65.3%)显著高于 C+G含量(34.7%),平均转换 / 颠换比值(TS/TV)为 4.6。在 128 条黄尾鲴的 D-loop 序列中共检测到 101 个变异位点,包括 97 个简约信息位点;界定了 19 种单倍型,其中长兴、双浦、八里店和醴陵群体的单倍型数目分别为5、12、4 和 2;单倍型多样性(h)介于 0.226~0.915 之间,核苷酸多样性(π)介于 0.00640~0.01433 之间。4 个黄尾鲴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差异,不同养殖群体间遗传距离为 0.03782 ~ 0.88756,遗传分化系数为0.78903(P<0.01),群体内变异占整个遗传变异的 21.10%,其中长兴群体和八里店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最低,双浦和醴陵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最高,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间。【结论】4 个黄尾鲴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差异。黄尾鲴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的信息可为其遗传多样性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有助于黄尾鲴的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